這次來高雄主要是來看高雄戲獅甲的陣頭大會 在高雄巨蛋
主要集合了20幾個全台的陣頭 因為電影"陣頭"的關系 這種傳統又夯了起來
這是台灣的傳統文化 當天觀眾不少
花媽來了
節目安排很特別 從先民開墾到族群融合獅虎呈祥 歡喜節慶
場地還故意做成廟埕的樣子
主持人 許傑輝跟林茂賢教授 有他們的介紹讓觀眾更瞭解陣頭的文化和歷史
開場是董事長樂團的演唱
場地很有特色 特別擺設出廟會會出現的小攤位
香腸攤
居然有打鎖匙的
豆花攤
賣童玩
市長主持開場祭天儀式 旁邊那個不是陣頭的瑪麗亞嗎 他是司儀
香舞
由九天民俗技藝團開頭
之前還表演到美國去 讚
車鼓陣 林園汕尾國小
車鼓陣
「車鼓陣」是臺灣最早的民間藝陣。早在清康熙三十二年臺灣府貢生陳逸有篇「艋舺竹枝詞」中提到當時的「車鼓」說:「誰家閨秀墮金釵,藝閣妖嬌覆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宵難得幾場諧。」「車鼓」亦稱「車鼓弄」、「弄車鼓」;臺語「車」的字義佳是翻轉之意思,如翻弄折騰說成「車拔秉」、「車盤」;「弄」的字義是舞動、逗趣的民間小戲小意。
車鼓陣的表演,前場以一丑一旦為一組,後場操絃管的樂工由三人到九人,頭手絃、
大廣絃、三絃、月琴和品仔(笛子)。丑角手持的樂器是四寶或錢鼓、錢棍扮相詼諧,旦角兩手分持摺扇及絲巾扮相妖豔;充份利用了肢體語言,誇張滑稽的動作令人發噱。–這是較為傳統式的庄頭陣,也有將丑、旦組合加到四組,演員都是十七八歲年輕貌美的女生,與從前清一色由男生扮演正好相反,扮相也不一,有的丑角還是傳統的滑稽相,有的卻是扮相英俊瀟灑,一點也沒有「丑」的味道倒像個「生」。
表演時,首先由丑角「踏大小門」、「踏四門」,接著把旦角引出場,兩人邊歌邊舞 ,一唱一答。丑角的動作誇張活潑、滑稽逗趣;旦角的動作較為優雅、細膩柔和,演員的活動範圍不大,大概是受了當年的牛車上面表演限制的影響吧;舞步變化多用「對插」、「雙入水」、「雙出水」的旋轉方式,丑與旦走「8」型或「內8字」型,丑角的轉動幅度比旦角大。
表演的動作,丑旦兩人都微微屈膝,也有雙腿交叉左右橫向移動,丑角上身聳肩,誇張地搖擺扭動,雙手所握的四寶或錢鼓、錢棍,發出「雀,雀,」的聲音、兩人的步法相互搭配,旦角進丑角就退,丑角進旦角則退。
車鼓戲表演的故事,傳統陣頭有六齣戲,開鑼戲是「蕃婆弄」,其次依序是「五更鼓」、「桃花過渡」、「點紅燈」、「病子歌」、「十八摸」等,其他尚有南管系統的戲曲,以及通俗文學,民間故事,如「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等燴炙人口的才子佳人,男女愛情故事。
表演戲碼是桃花過渡
台南東山北勢寮女子綜合團牛犁陣
牛犁陣
「牛犁陣」亦稱為「牛犁歌仔」,歌舞取材自農村莊稼活兒。它的「歌」即為鄉間農夫在田裡耕作哼哼唱唱用以自娛的歌曲,如「......草嫇弄雞公,雞公霹搏跳!草螟弄雞公、雞公霹搏跳.....;。」至於「舞」也是模仿自農耕作業,祇是把真牛換成假牛而已。
一般老貨仔班庄頭陣的成員包括一對老公婆、三個扮演農夫的生角、三個扮演村姑的旦角、假牛以人撐牛頭及駛犁仔兄,加上管絃的樂師,將近有二十人。
演出的場地不拘,可定點表演,亦可邊走邊演,上演時三生三旦,且歌且舞相互答唱,有時相互捉弄、調情,牛也是要角之一,穿梭在歌舞中,作拖犁耕田狀。最為逗趣的是那對公婆,不時製造一些打渾的笑科,帶動了整個場面的高潮。
牛犁陣歌舞的唱詞或動作,通俗大眾化,然而,寫卻很自然地反映現實的情感生活。–緣因往昔的農村,大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娛樂又少,村人就組成各種設備較為簡單的小戲來打發農閒時間,早期它是莊嫁人用來自娛,漸漸地在迎神會上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腳色,後來有錢人家遇到喜慶場合也聘請牛犁陣表演,以增日熱鬧氣氛,全盛時期在任何婚喪喜慶場合都可看到牛梨陣的演出。
鬥牛陣
我國以農立國,農民對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鬥牛陣」就是基於這份情感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鬥牛陣通說是台灣光復不久,由台南學甲鎮的大灣庄首創,所以稱為「大灣牛」。
鬥牛的道具「牛」,是以竹或藤為架,身驅部分蒙上布料或皮革,頭部以紙、布一層一層裱褙而成,再以漆料彩繪。尺寸與真牛相同,道具由藝陣自行設計製作,分為「水牛陣」和「赤牛陣」。
鬥牛陣的成員大約十個人左右,四個人撐演「牛」,兩人扮演牧童,這六人演來相當吃力,撐牛的身體要弓著腰,撐牛頭的還要把牛頭耍得像真牛一樣;還有三四個人是替換及敲鑼打鼓的樂工,鬥牛陣的表演除了迎神賽會外,有些人家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也請來表演增加熱鬧。表演的內容如下:
兩個牧童各牽著自家的牛來草地吃草,不料兩條牛突然為了爭吃草打起架來,牧童先是勸架,各管各家的牛,對方卻趁虛而入,兩個牧童為護著自家的牛,互打著對方的牛,於是變成人跟人大打出手。內容簡單,卻是描述莊稼人家的心聲,在鄉間很受歡迎。
台南泰山史文展鬥牛陣
阿公很賣力 還打到地上
主持人還跑來勸架
振宗藝術團宋江陣
宋江陣
宋江陣是一種武術性質藝陣,大都流傳在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社會,其中臺南、高雄兩個縣市最多,在彰化縣也有少數藝陣。它通常都附著於廟寺,成為神佛駕前表演藝陣,所以傳統宋江陣的宗教意味甚為濃厚,演練之時兵器都貼有「神符」,據說可以防範表演中誤傷同伴外,同時也具有開路解災厄、驅邪祭煞的功能。
宋江陣在清代的時候,對臺灣地方治安上,曾經發揮了一些功能,緣因當時地方治安不靖民間為了保衛鄉里安全,大都自組自衛隊,宋江陣就是當時武力團體最常見的一種。
因為以水滸傳「宋江」為名,所以宋江陣所用的兵器大都與水滸傳各角色所用類似,首領宋江發號施令的頭旗亦稱為烈火旗,是全隊的總指揮;其中以齊眉棍最為普遍,並且還有丈二棍,及「藤牌舞」最主要的道具「藤牌」。
儘管宋江陣仰傚著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成員,但很少見到一百零八人的宋江陣,最普遍的是三十六人陣,表演時以鑼、鼓及鈸為主。
傳統宋江陣演練的陣勢有十八套,即:龍吐萬、跳四門、走蛇泅、跳中村、開斧、蛇脫殼、田螺陣、雙套、連環套、蜈蚣陣、排城、破城、跳城、交王花、四梅花、八卦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
不過現代一般民間團體較少演練十八套,都把它簡化了。訓練時分為單打、雙打、及梅花陣等。現在一般常見的行陣繞圈的大花陣、二人連環陣,呈S型前進的刀馬陣、交五花陣、四梅花陣、百足蜈蚣陣、黃蜂出巢陣、兩個刀馬陣合組的排八城陣、八城內外連環陣以及八卦陣等。
這是團長
鐵喉功 好強
又折彎了
彰化芙朝國小跳鼓陣
跳鼓陣
「跳鼓陣」是「擊鼓」及「跳躍」為表演內容,亦稱為「鼓花陣」、「花鼓陣」、「大鼓花」、「大鼓弄」,大都結集在臺南、高雄、屏東三縣市。傳統藝陣通常以七至十人為單位,晚近也有加以變化增加數十人的大隊伍。
傳統藝陣多半在迎神賽會行進中表演,以小團隊最富機動緎。跳鼓陣有一種半蹲的步法,有謂是受原住民作戰打擸所採取半蹲的姿勢有關;亦有認為這是國術低架馬步的變化。
傳統的跳鼓陣,純粹是一種雜技性質的表演,全賴肢體動感、打擊器樂節奏以及簡潔
有力的吆喝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成員包括:頭旗手、鼓手、涼傘手及小鑼手。表演時以四方形陣為多,鼓手在中間,涼傘分居前後,小鑼手分別在四個角落,全隊悉由頭旗引領隊形變化,有時屈膝、低姿勢就形蹲步,有時仰腰,時而進退,時而翻滾。擊鼓度愈快則愈能顯示出旺盛的動力。表演時以打擊各的鑼鼓聲為配樂,因此隊員間需有充分的默契動作才會整齊。
一般表演都由跳四門開始,後由涼傘翻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涼傘穿鑼、娛蚣陣、開花、合圓等。
跳鼓陣由於活動量大,多由村落青年組成,小鼓小鑼熱鬧喧嘩,樂聲、舞步都充滿了力與美的節奏;是莊稼人農時的娛樂活動,也在廟會中扮演了酬神娛人的腳色,故而早期南部的跳鼓陣曾經盛極一時。
高雄頂茄定曾角十二婆姐陣
十二婆姐陣
「十二婆姐陣」是臺灣的神明中主司人間「生育」的「註生娘娘」與「臨水夫人」廟衍生出來的藝陣,成員分別是:總管大娘、二官黃鷥娘、三宮方四娘、四宮柳蟬娘、五宮陸九娘、六宮宋愛娘、七宮林珠娘、八宮李枝娘、九宮楊瑞娘、十宮董仙娘、十一宮何鶯娘、十二宮彭英娘。外加「婆祖囝」及「婆姐母」及司鑼鼓的樂師:十四位成員都是由五、六十歲的老阿伯扮演。
十二婆姐的裝扮,都是臉上戴著水黑色髮髻的面具,其中除了婆姐母身著藍色的長衫外,其餘十三人都上身著紅色花布大陶衫、下著古式長裙,右手撐著傘。遊行表演時成一路縱隊,定點表演時自由自在,隨著鑼鼓樂聲起舞,誇張地扭扭擺擺,而眾婆姐母與婆姐囝一對「媽孫仔」穿越在眾婆姐中沿途製造笑料。
民間俗信婆祖有宗教上的壓勝作用,許多老人家都把小娃兒抱上去讓婆祖摸個頭,據說這樣能使「歹育飼」的孩子,平安健康,若是「好育飼」的娃兒則能錦上添花,變得更乖巧、聰膽明。有些婦女還會把娃兒穿的衣服放到地板上讓婆姐們踩過,也有同樣的效果。
很特別的陣頭 之前有部紀錄片"假面阿公" 就是在拍攝這個陣頭
假面阿公紀錄片 入圍2012台灣地方志影展
以上陣頭來源介紹載自: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
- Dec 12 Wed 2012 13:09
20121013高雄戲獅甲-高雄戲獅甲 陣頭大會(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