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汽球

這次破紀錄的2萬多人報名 我只是"陪游" 沒下水 幫忙紀錄囉
車停很遠 搭接駁車進來

往下水的朝霧碼頭出發

擠爆的下水處

50公尺就有個浮台 很安全

好像下水餃喔



另一旁寧靜的日月潭

搭遊船到對面等選手 剛好搭到唯一一艘中國風的





午餐吃邵族賽羅公主

炒山豬肉 本來是山羌肉我們換成豬

龍鬚菜

潭蝦跟潭魚(痰盂!!!)

油雞

筍湯

加點的邵族雞腿 裡面包小米  這好像是紹族的傳統食物 很多人在賣

真的好吃又實惠 白飯吃到飽喔

伊達紹大街 很多剛游完的穿泳裝走來走去

冰滴也有綠茶耶

前台灣的原住民族,經過行政院正名的,共計有十二族,其中包括以往大家熟知的九族: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排灣族、魯凱族、雅美族、卑南族及鄒族。但以上所分的九族,其實,是由於中部的某間遊樂園,因為以原住民為主題,所為他們作的粗略劃分,在早期,並沒有為原住民作真正的正名。

而近年來,因為原住民的民族意識抬頭,政府亦開始重視之下,行政院便開始為原住民族作正名族群劃分,目前已獲正名,計有十二族:

1、阿美族:為台灣本島上,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群,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屬平地原住民,主要以務農為主,母系社會。

2、泰雅族:為台灣本島上,人數第二多的原住民族群,主要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以山田燒墾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內部有四層組織:部落組織、祭祀團體、共負罪責團體、狩獵團體。泰雅族又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3、布農族: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搭科布蘭郡。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4、賽夏族: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5、排灣族:排彎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昔日排彎族具有社會階級,上層為貴族,下層為平民,貴族是地主,平民是貴族的佃戶。
6、魯凱族:為父系社會,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

7、達悟族:即俗稱的雅美族,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8、卑南族: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

9、鄒族:鄒族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當中的北鄒指的是阿里山曹亞族,其又細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鄒是指卡那布亞族及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

10、邵族: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之一族,曾有學者認為是阿里山鄒族的一支,也有學者認為,邵族的文化恰介於漢族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邊緣,因此主張,邵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群,亦或最早漢化的高山族群,但事實上,邵族擁有獨特的語言和豐美的文化特質,其本來就是獨立的一族是無庸置疑的。
1、噶瑪蘭族:噶瑪蘭族大致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為台灣平埔族的一個支系,而後多被漢化,或被阿美族同化。

12、太魯閣族:在日據時期的民族分類中被列為泰雅族,但泰雅族與太魯閣族在語言方面及其它文化特徵上所呈現的面貌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從民國八十五年起,太魯閣族人即掀起一連串要求正名的活動,游院長承諾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相關的行政作業,讓太魯閣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族。

其它,於這些分類之外,尚有平埔族,以下列:雷朗族(luilang)、凱達加蘭族(ketagalan)、道卡斯族(Taokas)、巴則海族(Pazeh)、巴布拉族(Papora)、貓霧悚族(Babuza)、和安雅族(Hoanya)、西拉雅族(siraya)…

  臺灣原住民 维基百科






早期台灣原住民族分佈

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來。人口甚少,因此學界對於該族是否應該歸屬於鄒族(Tsou)的一支,一直有爭議;另一方面由於和漢族接觸較早,也曾被歸類為平埔族,但該族到底是屬於「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學界並無定見;伊能嘉矩將其視為平埔族,鳥居龍藏將其列為高山族。從文化、服飾、體質等特徵來看,邵族均和鄒族人不同,卲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認他們是鄒族,且發起正名運動。在2001年政府正式承認邵族為原住民部族之一。[2]

邵族人深受祖靈信仰之影響,敬畏自然,但近百年來受到日治時期日本人以及漢人的移入,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風貌受到了很大的改變。人口數少,僅600人左右,是台灣人口第二少的原住民族群,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曾使八成以上邵族人之居所倒塌,因此震後全族曾暫時遷往台北市明水路居住。

卲族曾經是水沙連地區最有勢力的族群。水社是日治時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現在則以伊達邵(Braw-baw,日月村,舊稱德化社)為中心。


邵族大事紀

最後 大家要支持 賽德克·巴萊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atwhy 的頭像
    whatwhy

    嘿皮嘿皮買賴浮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