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口隸屬於番路鄉,地形上為阿里山山脈與平地的交界,附近有觸口斷層經過,三面高山環繞,從頂埔公路俯瞰,可見八掌溪南流至此並轉而向西流去,造就曲流的風光。
過去因為山區的農特產與平地貨物均在此交易,因此形成熱鬧的市集。不過,1982年10月1日 ,阿里山公路通車以後,山區特產直接運往嘉義市非常方便,價格又好,旅行重心乃轉往阿里山。「天長」、「地久」之勝景遂成為路過歇腳匆匆一瞥的地方。此後,市集解散,挑夫失業,居民家計無著。觸口昔日的繁榮不再,人口銳減。近來因為開放陸客觀光,觸口變成為阿里山公路上山前的休憩景點,特別是莫拉克風災過後,一度因為交通中斷,大批的遊覽車便在此聚集,加上便利商店和許多商家的設立,昔日的繁榮盛景再現,龍隱寺前廣場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牌示還成為陸客爭相拍照取景的熱門景點。觸口目前為阿里山國家風景特定區的管理處所在地,提供大阿里山區的各項旅遊諮詢服務,並有豐富的導覽簡介資料供遊客索取
載自:http://www.ali-nsa.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3728

阿里山公路由此開始爬升上山

龍隱寺
祭祠濟公的龍隱寺是觸口的重要景點之一。1995年8月連續劇「濟公」亦選擇此寺做為故事發源地,並在此拍片,致龍隱寺聲名大噪。
龍隱寺於1980年8月開工建廟,在完全沒有經費情況下,動工興建寺廟。起初靠一些有誠心的信徒做義工。然後,慢慢籌備起管理委員會。此寺供奉李修緣師父,俗稱濟公禪師。濟公禪師得道日在農曆十月初三日。於是定此日為禪師的聖誕,祭典當日幾乎每年都有舉辦隆重過火儀式。其主要目的是幫助眾生消災改厄,驅魔避邪。由於神尊過火,神威更加顯赫,因此常吸引全省許多宮壇及大量信徒前來參加祭典。
 



寺外有許多雕像 濟公

可愛的小沙彌



天長橋 太高了沒上去

好像也因為颱風現在不能通行

郝劭文嗎??!!!

好多的小沙彌

地久橋

天長地久橋
觸口橋北側即「地久」吊橋。過了地久橋,沿階梯上行即抵「天長」
該橋橫跨八掌溪上游溪谷,在青山綠水襯映下,相當耀眼。不過莫拉克風災過後,八掌溪的激流沖刷「天長」橋的岩壁,因地基逐漸坍塌,潛藏的危機讓這處倚山面水的地方封閉至今。

天長和地久兩座吊橋建於日據時的昭和十二年(1937年),落成時以紀念天長節(日本天皇生日)和地久節(皇太妃生日)而命名。雖然過往的遊客眾多,但知曉典故的卻不多,倒是與「天長地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說形成佳話



接著往山上開囉 沿路好多的茶園



隙頂海拔1250公尺,位於阿里山公路五十四公里附近,是阿里山公路最近的觀霧地點(54-56K)。同時,也是眺望日出的地方,故而過去亦曾名為「曦頂」。從龍美到隙頂的路上,因為公路隨著山勢不斷攀升,八掌溪與曾文溪上游的氣流在此交會,形成獨特的雲瀑景觀,從二延平山步道的觀景台最能感受雲瀑的動感,另外,每當冬季玉山初雪降臨,山頭皚皚的白雪在隙頂、巃頭沿線均可一覽無遺。
 
原本,遊客為了趕赴阿里山,來到隙頂都是過門不入。如今當地農民和藝術家籌組休閒農業區,努力宣傳隙頂為阿里山前院,不但可以瀏覽日出、雲海等高山風光,也有鄉土風味餐及茶園、咖啡飄香。這處逐漸引起遊客注意的景點,過去也確實有一番豐富的人文開拓史。原來,隙頂屬於番路鄉公田村,在台灣開拓史上,早期以製炭、採藥、抽藤、鋸板、伐樟取腦、剝棕櫚皮、造紙為主。地名則源自於,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高聳對峙,先民取道孔隙入山,據此地形特徵,遂名「隙頂」。

十九世紀以前,隙頂應屬原住民區域。隙頂(Yauvakazna 原住民鄒語,意思是很多動物聚集的地方)。由於終年雲霧繚繞,地形險要,隱含著神祕的地理環境,所以,先民有句話:「若嫁入隙頂山,沒死嘛黑乾。嫁下諸羅城,一工兩頓嘛好名。」充分顯示早期住民困苦的生活窘境。直到阿里山公路開通以後,隙頂得天獨厚的土壤及景觀條件,才得以顯現,居民的經濟生活也得以改善。隙頂地區屬於暖溫帶至亞熱帶交會區,又位居北回歸線地帶。所以,發展出多樣化農產品,金萱茶、青心烏龍茶、甜柿和蝴蝶蘭都是重要的地方物產。
 
此外,隙頂地區還有不少充滿特色的野菜,諸如仙韭菜、芥蘭菜仔、高山大豌豆、龍鬚菜、明日葉等,這些若搭配木瓜粿、苦茶油麵線、茶果凍、茶酒、愛玉凍等傳統產品,皆是道地的風味小吃。至於景點方面,近年來,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建設了二延平山步道、茶霧之道、隙頂之星步道,隙頂地區已成為阿里山公路重要的中途休憩景點。特別是二延平山步道,由於步道的視野展望絕佳,雲海的氣勢與阿里山不相上下,更是吸引眾多攝影同好不遠千里而來取景。
 

路旁的茶園






阿里山高山茶最有名







這邊是往奮起湖途中的茶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