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酒是晚上 所以先到附近晃晃 

附近景點還蠻多

上面還有個小兒童樂園 其實就是個小公園啦 有些遊樂設施

北投溫泉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
電話:02-28939981 傳真:02-28939984

不用門票喔 免費參觀

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現改為博物館

 

北投的特色計程摩托車

 

 

這些偉人都造訪過北投溫泉喔 梁啟超 國父孫中山 裕仁天皇

 

 

北投當初也是台語片盛行的地方

台灣電影史中北投的地位

台灣電影史中北投的地位 
中華演藝人員公益事業促進會理事長 李長安

打開台灣電影影史『北投』真可說佔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在台灣拍攝的第一部國語劇情電影「阿里山風雲」(吳鳳),這一部戲裡就有非常多的畫面是取自於北投、草山(陽明山)一帶,那是民國三十幾年的事了。由於人文風情純樸、地理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之故,從那時起北投就就跟電影這個行業結下了緣,陪同著所有類型的電影一起走過,看著他們興起,看著他們成長、興盛,看著他們轉型、繁榮,然後也看著他們陷入低潮走向衰微。一直到現在電影工業雖然已經沒落了,仍然還有些電影、電視照樣的要來北投出外景。由此可見「北投」對電影以及電影人有多大的吸引力
現在我來簡單扼要的報告一些我瞭解的,我經歷過的「台灣電影史中北投的地位」,也許掛一漏萬,還請各位不吝指教。基本上北投是一塊寶地依山傍水、有大屯山、七星山、淡水河為屏障又有溫泉、硫磺等的天然景觀、還有跑馬場、製片廠的硬體設備,在選景、取鏡上佔了極大的優勢,氣候冬暖夏涼、陰晴適中。日據時代留下的一些乾淨清爽的和式建築、和歐式的洋房,也對台灣的電影從萌芽階段就有非常大的助益,造成了日後台灣電影在拍攝時選景最優先考慮的地方。
台灣電影在民國五十年代,台語片最風行的時候,我還是小孩兒,國小一放學就愛往拍片的現場跑,這恐怕也是日後讓我走進演藝圈最大的原因之一。像吟松閣、美華莊之類的飯店,甚而跑到小坪頂看拍外景或是頂北投別墅看拍有錢人家的戲,甚至前些時候很熱門的「地熱谷」也都是當年拍片不可缺少的場景。在那個時候,在那些地方也都有我小小的身影,看著演員們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拍,一場戲又一場的戲演,看到演員NG多的時候我都替他們著急、真想替他說了算了,又怕被他們趕,邊躲邊看、往往看的我流連忘返。誤了吃晚飯的時間,拼命趕回家後又少不了一頓竹筍炒肉絲(挨打),但是看拍電影仍然是小時候最大的樂事。噢!話又扯遠了。
「拍電影」帶給北投無數的商機,每部戲都有大批的演職員進入,早期台語片時代七、八天就拍完一部戲,吃的、喝的、用的、樣樣都是取之於當地,一部戲開銷掉四、五十萬,一個月平均拍十來部戲,就這樣一路走來二十多年,成就不少名星、也帶動了不少繁榮。據一位老製片形容,當年的北投幾乎每家旅館都是燈火通明、大牌演員就以摩托車限時專送,跑場軋戲,小牌的就在現場休息等待。還有中央北路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古裝內搭景、士林中影場的街道、茶樓,不管時裝、古裝、不論喜劇、悲劇每天不停的拍。就在這個時候國語片,也因為北投附近的陽明山、淡水、石門風景區優美的環境紛紛加入、整個北投就好像一座影城般的熱鬧,軋景的軋景,軋演員的軋演員,真是好不熱鬧。成就了許多大家口中的「百萬富翁」,也就是說有百萬就可以稱為富翁了。由此可見那是多麼風光,確實也給北投帶來了無數的財富與繁榮。
到了六十年代台語片因為搶拍、濫拍而一蹶不振,倒是國語片大行其道,有道是「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環境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些演職員繼續的拍下去,對白由台語改為國語。在這個時期也在北投培養出不少的幕後英雄,如導演、 攝影師、美工人員等。那時候拍片的品質已經大幅提升,預算已經達到六、七百萬、甚而達到千萬,也有台製的港片(當年是跟香港邵氏公司包拍)。幾乎百分之六十是在北投、陽明山一帶拍攝,所拍的不外乎一些文藝愛情的時裝戲,瓊瑤式的小說一部一部的改編為電影,偶像級的名星「雙秦、雙林」他們一個禮拜起碼有三天在陽明山,北投一帶的高級別墅或是公園、餐廳裡拍戲,那時候台灣的電影外銷可是很大的一筆收入。
最利害還是武俠片流行的時候,不論正宗的刀劍片或是民初的拳腳戲、都需要清翠的松樹、竹林、像樣的三合院,以及沒有天線、電線等干擾的丘陵地、小花園,還要小橋流水,和垂柳湖畔,到那兒去找呢,當然還是在北投一帶,闢如小坪頂的國華高爾夫球場附近,只要是晴天,七、八組戲在那裡打打殺殺、大古裝的俠客們吊著鋼絲高來高去的飛著、穿著民國初年軍閥制服的軍隊,互相為了爭奪地盤在砍殺放槍,大牌如王羽、成龍、洪金寶那批港星們也都曾在此套招拍戲,連一棵樹都沒有,大伙兒頂著烈日在趕拍。球場門前的小湖邊,郎情妹意的也有一兩組拍著感情戲,到晚上也有夜襲的鏡頭-----。至於頂北投的硫磺谷那更是拍鬼戲的好地方,晚上一打光,連煙都不必放就有那陰森森的感覺,還有現在的北投文物館,那更是民初大戶人家不二選擇的實景、中影片場的城門樓將軍府不知道造就多少戲中的英雄、也成就了許多名演員,這些點點滴滴在當時大家只一眛的工作不論白班、晚班拼命的拍,曾經創下一年拍攝二百五十多部電影的輝煌紀錄。
這樣的榮景維持到民國七十年代,三家電視台的全天播放,再加上一窩風的搶拍、濫拍,國語片也走上了台語片的同一條路,漸漸的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寫實的港片。時序至今,九十年代台灣的電影已萎縮至年產量不超過十部戲,而且大多是與外資合作,重點也都不放在國內了,這正應了那句古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談到這裡真是不甚噓唏。
拉拉雜雜的談了一堆台灣的電影興衰,卻把台灣電影史中北投的地位談丟了,其實不然,我是特別留在後面交待。「電影」是資本主義的產品,他與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文化又靠電影的表演來賺取經濟上的效益。民國四、五十年代台灣所有的政治、文化、經濟、外交多在台北,電影投資當然也在台北熾熱的引燃,並向四野快速的蔓延,北投佔儘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優勢,故與台灣的本土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台灣的電影史中始終沒有缺席過,「台灣電影史中北投的地位」正是『北投成就了無數的台灣電影素材,台灣電影也繁榮了北投』,互依互存,有朝一日台灣電影工業振興了,北投依然燦爛朝陽回報。 

(載自: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case.php?cat_id=15&page=5)

 

 

電影 阿嬤的夢中情人 就是在講北投電影

 

北投水道特展

 

 

 

 

 

北投石(英語:Hokutolite)是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全球僅有台灣台北市北投溫泉、日本秋田縣玉川溫泉有發現。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前任院長李遠哲就讀國立清華大學時的碩士論文即以北投石為研究主題。

北投石為斜方晶系的硫酸鹽礦物,主要為硫酸鋇(BaSO4)與硫酸鉛(PbSO4)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而成,它的放射性來自其夾雜的放射性鹼土金屬鐳。
 

1905年(明治38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物課技師岡本要八郎在瀧乃湯附近的北投溪中發現具有放射線的石頭。後來經由東京帝大教授神保小虎博士確定為「硫酸鉛鋇放射性礦石」,並命名為「北投石」。1933年(昭和8年),台灣總督府指定北投石為「天然紀念物」。2000年,台灣政府指定北投石為「自然文化景觀」。

 

那卡西也是北投一大特色

 

 

 

 

台灣四大溫泉 北投溫泉 陽明山溫泉(草山溫泉) 四重溪溫泉 關子嶺溫泉

 

很有味道的浴池

 

羅馬式浴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