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範圍內,過去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台北大天后宮(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址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當局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起建於1899年,直到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 (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當時的公園範圍,僅為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段) 。之所以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該公園的新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的緣故。
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台北天后宮,並於台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1915年完工,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此同時,公園的腹地也隨之向北拓展,整體格局就此確立。由於公園位置接近的臺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性活動的舉辦地點。1935年底舉辦的臺灣博覽會,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台北天滿宮」。


黃氏節孝坊現位於台灣台北市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內,是中華民國三級古蹟。黃氏節孝坊落成於1882年,是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歷史以上的古蹟。
黃氏,原名嘂娘,諡端懿。生於1820年9月9日,卒於1893年2月23日,享年74歲。黃氏家居福建舖錦,(今石獅市寶蓋鎮鋪錦村),16歲遠嫁泉州晉江17歲的王家霖。
王家霖父親是王宗河,任五品官,後來因故辭官從商,往返福建泉州與台灣艋舺兩地作生意。王家霖考功名,考了很多次都沒上。於是就丟下書本幫助父親王宗河做生意。王家霖體弱多病,1847年因病去世,年29。當時28歲的王妻黃氏不但跟隨公婆從泉州遠渡來台灣艋舺定居,並獨自撫養三子兩女且皆有其功名。(長子早逝)(淡水廳志)
1870年,淡水地方官員陳培桂與高臚璟奏報朝廷黃氏節孝事蹟,並求旌表。當時清朝的同治皇帝賜金三十兩,准其建坊及節孝祠。之後,黃氏次子王天錫積極募款興建節孝坊。
1882年建於台北府城東門內的黃氏節孝坊落成,石材工匠皆來自泉州。

1893年黃氏去世,按例可建祠,不料乙未戰爭爆發,日人侵佔台灣。遲至1904年黃氏節孝祠才在台灣總督府允許下,於台北圓山附近搭建。
1901年日本總督府以「市街改正」為由,連同東城牆一起拆掉黃氏節孝坊,將其遷至現今228和平紀念公園內。
1990年,因台北捷運施工,該坊第二度被拆,直到1997年台北市政府才重新組立於同樣公園的現址上。



旌表牌坊是中國社會中特有的表揚性建築,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熱鬧的大街或受表揚者的住宅前。黃氏節孝坊亦為其中之一。
黃氏節孝坊有四根柱子,三個開口以及兩邊兩層,中間三層樓段的石造牌坊,現在該坊橫跨在228和平紀念公園裡面的左方步道上。正面頂層護椽上安放有直立「節孝」匾,匾下橫額題上「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黃氏坊」。正面大額坊呈現鼓形的截面,有其龍首箍頭,「雙龍搶珠」,「雙鳳戲珠」等雕刻。另外四邊則書寫「棋」「琴」「書」「畫」等字。
全坊採用青斗石及白色花崗岩製作,象徵「清清白白」的涵義。
除此雕刻外該坊還有兩蚩尾(龍首魚身的造形物,用來防祝融火災)不過已經遺失。該坊四根柱子前後均刻有楹聯,由當時進士陳季芳等題聯刻石。
楹聯內容為「清節厲冰霜辛檗半生幸有遺徽型海上,湛恩深雨露貞珉一片長流明德在人間。」及「黃鵠譜悲歌涙灑素惟冰霜節苦,紫鳶隆寵誥輝流彤菅雨露恩深。」落款人為:賞戴花翎補用府正堂前署淡水分府何恩綺。



放送亭
1928年,於台灣總督府協助下,台灣於台北、板橋、台中、台南、嘉義及花蓮等地設置放送局與各地所屬廣播電台。成立之後,並轉由台灣放送協會經管。
因為廣播為1930年代初期之新興媒體,當時收聽廣播需要定期繳費並購入收音機。由於一般人難以負擔,為了普及廣播業務,另一方面也藉廣播宣導政府政策與業務,台北等五地的廣播電台都會選擇電台附近的公園或空地附近廣設「放送亭」。1934年,設於當時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附近的台北廣播電台也於該公園內設置公開播音的「放送亭」。
台北人用台灣話暱稱為「放送頭」的該放送亭,高約二公尺餘,其形狀仿神社週遭的石燈建築。除了石燈樣式外,上頭還加上了台灣(閩)式飛簷屋頂。組成方面,屋頂下方為一網狀的四角方牆,方牆裡面設有喇叭以供廣播放送。另外,方牆下方則有高達一公尺餘的磨石子石材基座。
台北廣播電台放送亭除了年代久遠以其廣播事務的特殊性之外,還因播放過日本裕仁天皇「終戰敕令」與經歷過二二八事件而聞名。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正,日本各地廣播電台播發了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宣布了向盟國無條件投降。謂: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天皇業已頒布敕令;天皇準備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及大本營平和投降。而台北負責此消息的台北廣播電台亦將此消息經由此放送亭播放。之後,台灣邁入國民政府時期。該放送亭亦於1947年2月28日,由佔領廣播電台的台北市民播放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訊息。
因為該放送亭於台灣現代史佔有一席之地,1996年3月25日,台灣政府公告該放送亭為古蹟,並責由台北市的公園路燈管理處管理維護。



這個放送亭出現在10+10電影裡的 〈小夜曲〉裡面過

小夜曲 Green Island Serenade
導演:侯季然
1954年的新公園放送亭,播送著紀露霞唱的綠島小夜曲,人群靜靜諦聽,2011年的錄音室,75歲的紀露霞,繼續幽幽唱著。侯季然短片曾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入圍柏林影展、金馬獎,文學氣息濃厚,是廣被看好的台灣新導演。






臺灣博物館  總機:(02)2382-2566 館址: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台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側,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1905年10月臺北天后宮遭拆除,1908年10月24日改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後簡化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1],館址利用原彩票局建築(今寶慶路與博愛路之間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天后宮址(今二二八公園內),台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完工並遷入新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歸屬中華民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台博館空間
1991年至1996年進行古蹟建築修復,將原本只有兩層樓的頂樓以木桁架被蟲蛀蝕損毀為由改為輕鋼架,增加第三樓層三百多坪但不列入古蹟指定,引起古蹟修復爭議。2002年3月31日發生三三一大地震,臺博館因屋頂塌陷,部分人士懷疑可能是第三樓層影響。由李乾朗擔任召集人的國台博緊急應變小組完成「三三一震災搶修計畫書」陳報台北市政府,內政部進行審核後,辦理「震害評估與補強規畫」及「修復工程設計」等,並邀請古蹟界的專家成立短期性任務的「館舍修復工程小組」協助修復。2005年納入文建會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
臺博館的主要館藏為臺灣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以地質、礦物、動物、植物、原住民以及歷史的收藏為主,並且還收藏了包括農業、水產、工藝、貿易、林產等資料,並保存近四萬件標本。目前於2樓將展品整合成「臺灣生物」及「臺灣原住民」兩大常設主題展。大廳原左側龕位擺放兒玉源太郎銅雕像,右側放置後藤新平銅雕像,戰後移除置於地下室倉庫,改為放置兩個大花瓶,2008年臺博館成立百年改放於頂樓展覽廳展示[4]。
由於臺博館主館的興建年代久遠,已經沒有更多的展示與收藏空間,故在主館附近的徐州路上新建「研究典藏大樓」,以供容納館內收藏品及行政研究之用(不對公眾開放),並於1994年啟用。在文建會的規劃下,國立臺灣博物館正進行擴建計畫,2010年臺博館土銀展示館首先啟用。

展覽內容
常設展覽:又分為臺灣的生物展示區和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兩區
臺灣的生物展示區:分為三個部分共七區分別介紹臺灣特殊地理環境造成的各種特性,如生物多樣性極高以及各物種間具複雜的食性關係;臺灣的海洋生態;臺灣的陸地生態;中高海拔及高海拔的生態等不同的主題。
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介紹臺灣這個西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島所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以及數萬年前人類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的過程。還有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現今原住民的祖先。
當期展覽:隨時間而不同。
戶外展覽:主要有銅牛、碑林、巨石文化遺物、古砲、蒸氣火車頭(騰雲號和台鐵九號)等。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每日10:00~17:00(台灣時間),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照常開館,隔日休館,另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票價:全票新台幣20元,半票新台幣10元,軍警學生或團體20人以上團體可購買半票。






巴洛克風建築

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包括:
寬闊的、有時是圓形的中殿取代了狹長的中殿
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效果(如威爾騰堡修道院教堂),或依靠窗戶實現均勻照明(如溫加滕修道院教堂)
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
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
外部立面的顯著特點是通常有戲劇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內部通常只是繪畫與雕塑的框架(特別是後期巴洛克)
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繪畫與建築的混合
在巴伐利亞、捷克、波蘭和烏克蘭巴洛克,普遍存在梨狀穹頂
天主教國家的聖母柱和聖三柱,通常因黑死病結束時的感恩而興建



華麗的圓頂







地球環境變遷特展










巨大的屍花


















 


地質探索
























台灣原住民



















台灣文石特展










台灣的生態













後藤新平(1857年7月24日-1929年4月13日)為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政治家、醫師和童軍運動推廣者,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東京市長、南滿鐵道會社總裁、外務大臣和內務大臣等要職,1906年封男爵,1922年升為子爵,1928年晉封伯爵。
在臺灣民政長官(1898年-1906年)任內,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軍務繁忙,後藤實際掌握臺灣政治,促進當時的臺灣農業、工業、衛生、教育、科學、交通、警政等建設發展,奠定日本治台基礎,也為臺灣的近代化作出了極大貢獻。後藤熱衷於童子軍活動,是日本童子軍聯盟的首任會長。



兒玉源太郎(1852年3月16日-1906年7月23日),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長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此時期奠定台灣的近代化,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中將後繼田村怡與造為陸軍參謀次長(參謀總長為大山巖),日俄戰爭中兒玉源太郎升為大將調為滿州軍總參謀長,在203高地爭奪戰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將為戰場總指揮。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後,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以日化東北。任職10天後在家因腦溢血逝世。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後獲升為陸軍大將,後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並受封伯爵

此次旅遊參考書目
台北小旅行:23帖生活行旅 拾步、拾味、拾氛圍
台北都會吃逛玩樂go:城中.城西

台北小旅行行程

氫酸鉀 台北州.淡水街 台灣氫年展
古山園旅社榖牌倉庫(淡水文化園區)無限創造DNA演唱會幕後公開展萬華華西街美食小南門 牯嶺街瘋狂達利‧超現實主義大師特展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公園號酸梅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atwhy 的頭像
    whatwhy

    嘿皮嘿皮買賴浮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