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的大駱駝
利用四個絲路上的大都市來介紹絲路
一千多年前(約西元600到1200年),絲路從幅員廣大的中國延伸到東亞和中亞的城市與帝國:
西安:中國唐代的首都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多元民族所帶來的習俗和珍貴商品的進出口,使西安成為令人驚嘆的國際性大都市。
吐魯番:中國塔克拉馬干沙漠北方的綠洲,有複雜的灌溉系統和兩旁種植葡萄藤的大道,而愈夜愈熱鬧的熙攘市集,讓人得以從白天的酷熱中逃離。
撒馬爾罕:位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是主要的貿易大城以及索格底(粟特)古文明的文化銜接點。
巴格達:位在伊拉克,是個以大型圖書館奠基的知識中心,數學、天文學、醫學、化學、動物學和地理學的學術成就十分傑出。
這些相隔遙遠的城鎮是如何連接的?
在積雪的山徑上艱苦跋涉、沿著灼熱的沙漠邊緣行走,駱駝和馬匹商隊緩慢地在不同的地點來回移動。沒有一條單獨的路徑叫做「絲路」,而是一整個連接城鎮和地區的網絡,使得商品橫跨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到達市集,最後到遙遠的買家手中。
然而這個廣闊的區域也是有幾乎無法穿越的地帶,包括日溫超過華氏100度的炙熱沙漠、高聳的覆雪山脈、凜冽的冬天。孤立於嚴苛環境下的城市如何維持數個世紀的繁榮呢?
這個故事就是絲路行特展的核心。這是一個交換外來原料和珍貴商品的故事,包括絲和其他織品、象牙、黃金和其他貴重金屬、玻璃、皮毛、青金 石、紅寶石和其他高價值的寶石、青銅器及鐵器、藥物、芳香劑等。這個包含大城市及連結人們的道路的故事,呈現了藝術與技術偉大的創新。這故事也道出了貿易 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益處,不僅是交換商品所產生的利潤,還有新技術、信仰、音樂和文學形式以及思維上的互相交流。
當商業讓不同文化的成員彼此交流,人們遇見不同的習慣與生活方式,例如佛教、伊斯蘭教、造紙、數學。人們採納他們想要和需要的部分內容使自 己適應,但有時則會大規模的改變文化。最終,有些文化上的改變甚至擴大到貿易貨物的需求。舉例來說,佛教的傳播增加了絲的需求,絲織品被用來做旗幟、覆蓋 聖物箱和儀式上使用。
商業、交流和文化變遷全都交織在絲路裡。
西安市,簡稱鎬,古又名長安、京兆,位於中國內陸腹地,是中國大陸的地理中心,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城市之一,
始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擁有超過6000年的城市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
與羅馬、雅典、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六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
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太空、航空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西安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西周開始,西安成為中國的首都,當時被稱作「宗周」豐鎬。秦都咸陽城舊址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與咸陽市東南部。漢都長安城建立在秦咸陽城的基礎上,被稱作「鳳城」,又因城牆走向頗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稱作「斗城」。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的「天下中心」,作為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華彩的篇章。唐長安城佈局嚴謹,規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區的街道佈局。歷史上約有13(官方認定)/21(民間說法)個王朝在此建都,先後為周、秦、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歷時超過1100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李自成都在這裡建立過政權。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代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民國21(1933年)年西安曾改名西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
西安南屏地勢磅礡的秦嶺,東近險拔峻秀的華山,西臨冬夏積雪的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廣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糧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風光覽勝,故古有「膏腴天府」、「陸海豐饒」之稱。西安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遺址、古代城闕遺址、70多座帝王陵墓、眾多名寺古塔、先民遺跡等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是世界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非常悠久,歷史文化的沉積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風俗概括為關中十大怪。源於西安碑林中一塊清代碑石的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紀錄了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語言藝術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飲食文化
Biang字
由於歷史的緣故,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因回族眾多,清真飲食在西安當地佔有很大比例,如羊肉泡饃以及著名的賈三灌湯包子。而Biang Biang麵以其獨特的名稱引得格外引人注目
蠶繭
絲綢
織布機
活的蠶寶寶
絲路上的宗教
絲路的音樂


絲路的故事
紙的技術
伊拉克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raq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阿拉伯語)

巴格達(阿拉伯語:بغداد / Baghdād)
,古稱報達,伊拉克首都,同時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3]。巴格達人口約577萬,在阿拉伯世界位於開羅之後列第二位。在歷史上,巴格達曾是巴比倫文明、伊斯蘭文明的重要中心城市。底格里斯河流經巴格達市中心。
巴格達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語, 含義為「神(bagh)的贈賜(dād)」。
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於西元762年將阿拉伯帝國都城遷至此地。當時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
10世紀後,因政治變動及戰爭而衰退[3]。隨著阿拉伯王朝不復昔日光輝,巴格達先於1258年被蒙古人攻陷;1508年和1534年分別被波斯和土耳其人佔領。1638年後巴格達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17年巴格達落入英軍之手。直到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巴格達被定為首都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語: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於750年取代烏邁耶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賴世德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曾與唐朝發生怛羅斯之役,大食軍獲得勝利,唐軍俘虜也同時將造紙技術西傳,爾後更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玻璃技術
這是水鐘
天文學
最近林義傑也展開絲路之行 大家為他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