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又稱文甲,是臺灣最早的原住民聚集地平埔族凱達格蘭語「Moungar / Mankah」,台北歷史上,三市街之一,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日治時,因「艋舺」以台語發音,與日語「萬華」(M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人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台語猶稱其「艋舺」。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 年),閩南泉州三邑之晉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後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人稱「蕃薯市」,當時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Moungar / Mankah」,故附近漢人以閩南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

清治時期移民於艋舺的有幾大閩南人族群,一是泉州三邑人,二則泉州安溪移民,三為泉州同安移民,三邑人建立了艋舺龍山寺以凝聚團結;安溪人則建立清水祖師廟為信仰核心,同安移民則在八甲庄[1]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像。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為基地,發動「頂下郊拼」攻擊,協議燒毀而穿越了安溪人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突襲同安移民,並將奉祀著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殘部,逼到了大稻埕,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治時期,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以後,艋舺港口卻因淤積,逐漸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依據台灣堡圖,艋舺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台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現代一般人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2]之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大排水溝[3]的地段是下崁庄。反而忠孝西路以南至貴陽街的地段本屬艋舺,現代一般人卻視為「西門町」[4]



西昌街 整排都是賣草藥
龍山寺與青草巷的淵源
傳統青草藥店在萬華的發展歷史雖然悠久,但在目前所見的青草巷形成集中,則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台灣光復後由於都市規劃改建之故,周圍許多青草藥店家開始集中到這裡,逐漸形成青草藥街而聞名。

青草巷裡的青草藥來源,以台灣本地出產的為主,其中台灣北部所產的新鮮藥草佔大部份,從南部來的鮮品也有,經過乾燥處理的也不少;在這短短的西昌街二二四巷,各種各樣的青草藥約有三、四百種。除應疾的使用外,在炎熱夏天裡煎煮飲用的青草茶、苦茶(退火清涼之用)的青草藥,或在冬天燉補去寒的配方,都可以在這裡買到新鮮又好的材料。傳說中,青草藥的店家都有祖傳秘方,但只在客戶需要時,才會展露,以彰顯該店的商譽和本領;只是這傳說是否屬實,就有待參觀者去確認了。

      在青草巷經營的業者多半都是早期由泉州、漳州遷來的人士,他們對於醫療保健的藥草,經驗頗為豐富;俗話說:「草仔枝會梗倒人」一詞的確不可忽視,雖然這些藥方沒有所謂的科學成份分析和臨床實驗報告,可是卻擁有上百年的醫療成效,到今天,仍然很多人相信青草藥的醫療保健效果。

青草巷和龍山寺可算是隔壁鄰居,從前在寺的左側,有小門可直通青草巷。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身體有病痛,往
往就來龍山寺求取藥籤,然後就往隔壁-現在的西昌街二二四巷-採購青草藥材,這裡集中了許多載著青草藥的人力車,逐漸成為青草藥市集後,便造就出日後青草藥店聚集的文化特色。當時龍山寺藥籤所記載的青草藥種,在這裡可算是比較齊全,這種光景流傳了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如今這裡的青草藥材,當然還是真材實料,再加上貨色又多之故,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反倒是流傳數百年的龍山寺藥籤,雖然眾說靈驗,但在民國七十年間,藥政單位以妨害醫藥條例之故,禁止藥籤供民眾求取應用。
(轉貼自http://www.aptcm.com/aptcm/16.nsf/ByUNID/1D2EBFFEFECDBC3E48256C67000E70A9?opendocument)


青草巷 電影白猴的家就住青草巷 阿公在賣草藥

很多沒看過的藥草

要什麼藥草這邊都找的到吧

來這邊一定要喝杯青草茶或苦茶退退火 苦茶非常苦指數:★★★★★  五顆星

記得小時候看電視鄉土劇 有個背後刺滿地藏的角頭 綽號叫"艋舺地藏王"   原來艋舺真的有地藏王廟

在復古建築裡的85度C

由於當初艋舺環境險惡,清乾隆三年(1738 年)泉州三邑移民,就將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合資興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又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

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佔用作為學校以及臨時辦公處所。1919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隔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木匠師傅,為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昭和二十年(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內政部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O九號公告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蹟,所屬艋舺地藏庵為三級古蹟。

龍山寺也和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有過連結。參見519綠色行動

本寺總面積一仟八佰多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續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前殿、大殿、後殿、與護院合成一瘦長的「回」字型;但是若考慮連結大殿與護院的走廊,則形成一類似「日」字型的形狀。

此外東、西、北各有新建建築物,龍邊的護院外,設有配殿〈含福智大師紀念堂〉;虎邊的護院外,設有地下廁所、金亭與時鐘台;後殿的後方設有餐廳。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與噴泉水池。

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本寺地址為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西臨西園路一段,為著名佛具街。南面為廣州街,再往南有艋舺公園、龍山寺地下街、台北捷運龍山寺車站、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中心、臺鐵萬華車站等。交通、商業、休閒、生活機能均十分便利
本寺包括佛、道、儒三教重要神祇,主要可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此外可細分為許多廳,共有神祇百餘尊,七個香爐。以下先介紹參拜順序,再一一介紹各殿神祇。
 

瓦上的雕龍

牆上跟傳統寺廟一樣雕著忠孝節義的故事

龍山寺的神祇非常多

古老的磚牆敘說著歷史

金璧輝煌的裝飾

遊客非常多 還有很多日本人和歐美人士 不愧是外國人來台必遊景點

香爐上有大力士撐著

雕刻都很細致

香客很虔誠的跟著頌經

跟日本神社一樣 這邊賣很多台灣寺廟的護身符 而且價錢很便宜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