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基尼歐.麥瑞諾
Eugenio Merino
破碎的夢〉以外號「藝術殺手」的英國藝術家戴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做為再創作的對象,麥瑞諾透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的概念和手法,將超寫實製作的赫斯特頭像和匕首陳列在透明玻璃櫥中展示
坂上千里
Chisato Sakaue
坂上千里1984年出生於日本靜岡,2007年畢業於名古屋藝術大學。其作品以結合靜態「人像」與流動「液體」,創造新鮮視覺趣味之同時,也賦予了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
本次展出作品〈源源不絕的乳汁〉中,象徵「前輩」的老奶奶,自我陶醉地以一對巨大乳房,噴射出如瀑布般的大量乳汁; 畫面中落「櫻」繽紛、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水氣,搭配出現的是,高坐在老奶奶額頭上的二隻雛獸,一隻睜眼、一隻閉眼,似乎意味了新世代對於傳統文化養份的二種 不同態度。
羅琿
Hun Luo
羅琿筆下的角色,無論是動物、人類或外星生物,明顯都有一種生物學上的共同特徵,似乎也都有一些社會學上的衝突與矛盾。
本次參展的作品〈傷痛美麗〉,展現了羅琿招牌的虛構角色──一個大眼、尖鼻、小嘴巴、性別不明、物種不詳的生物── 和一隻金魚之間,沒有背景文本、各有表情而缺乏對話,同樣以正面呈現的二個角色,其實沒有賓主之分;一支巨大的叉子,刺穿了正在塗抹口紅的金魚,連結了二 個角色,似乎也勾勒出二者之間說不清楚的愛恨情仇。大體而言,羅琿用畫筆導演的是開放給觀者主動閱讀的一齣默劇。
吳定隆
Ding-long Wu
1982年出生於四川的中國藝術家吳定隆,可歸為畫風輕/薄/短/小的新世代藝術家類型。一方面,他相信藝術源於生活,畫畫就像寫日記, 另一方面,他深受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相信人生苦悶,藝術是解救人類的一帖良藥。
本次展出三幅畫作品〈每一天〉、〈在一起〉及〈我要去遠方〉,以粉嫩甜美的基本色調,統整了具象人物、卡漫動物、和 抽象幾何形塊。同時,以一個夢幻女孩形象,穿梭 漂浮、躺臥在符號化也裝飾化的綺想世界中。這些畫不以宏觀的歷史敘述或社會現象為命題,而較像是獨善其身的「軟塗鴉」,在此,藝術家將自身對社會現狀無能 為力的焦慮,轉換成圖像創作的烏托邦。
周欣
Xin Zhou
中國藝術家周欣1977年出生於四川,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他的成長過程,適逢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與社會體驗不僅有了緊密的結合,許多作品亦折射出了,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所背負的烙印與痕跡。
本次參展作品〈馬丁的故事〉、〈香蕉的天空〉和〈元老匯〉,眼前所見充滿活潑生氣的現代汽車,是藝術家透過古典的創 作技巧,將不同情緒置入一輛輛原本冰冷的機具。藝術家將這些表情豐富、外來新貴模樣的車輛,趾高氣昂的出現在古蹟廣場、工廠和街頭角落,活潑俏皮的圖像表 現手法,隱約也註記了社會的變遷、刻劃了一個物質性凌駕人性存在的新時代。
陳飛
Fei Chen
中國藝術家陳飛1983年出生於山西。在陳飛的作品中,我們不難觀察出中國當代繪畫,正由展現宏大的敘事歷史,轉 為關注日常生活及微觀的自我體驗。藝術家相信,新時代的創作者在擺脫了龐大的歷史傷痕後,擁有更多的創作支配權。日新月異、硬體設備不斷開發創造的中國, 業已在全球化下的洪流中,讓視覺暴力積極地入侵廣告圖像及時尚工業。
本次展出作品〈把酒高歌No. 12〉,在七人飲酒作樂的場合,我們看到的是性徵不詳、臃腫肥胖的一群人體,一副以豔紅大嘴取代個人長相、內心慾望的公式臉孔,他們貪婪地啜飲著美酒甘 露,地上灑滿了墮落的酒滴。藝術家以卡漫式的視覺語言和豔俗的色調,與其說批判了當代都會生活的紙醉金迷,毋寧說是以「藉酒澆愁愁更愁」的言說策略,刻劃 了都市人種內心一同的低潮苦悶。
松浦浩之
Matsuura Hiroyuki
1964年出生於東京的藝術家松浦浩之,自1999年起,以「角色插圖」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設計作品,也將他自身的創作面向,拓展至繪畫、雕塑及版畫等多種型式,是近年來頗受國際關注的新銳藝術家。
本次展出作品為〈玩字〉系列中的〈愛 (LOVE)〉及〈速度 (SPEED)〉,特殊意義的文字之中,隱藏了從色彩到質感都有意與之對應的圖像,松浦浩之以「文為主、圖為輔」的逆向操作手法,娓娓道出在社會高速發 展、高速前進的當下,「愛」及「速度」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都睡了〉-護士
高孝午
Xiao-wu Gao
1976年出生於福建的高孝午,擅長以詼諧手法,將平面語彙的卡漫人物轉換為立體雕塑造型。他的雕塑人像,除了以誇張的比例呈現,也充份運用了一種邏輯失衡的幽默。
在此次展出作品〈都睡了〉系列中,藝術家娓娓道出在集體追求財富/名利/幸福的時代與社會中,人們忙碌的投入各行各 業,及至忘了停下腳步,讓自己喘口氣。而〈我們這一代〉系列的二件雕塑,則試圖透過怪誕、誇張的身形比例,反映新世代年輕人的另類思維,與一種新興的身體 語言。
〈都睡了〉-白領
〈都睡了〉-警察
岡本信治郎
Okamoto Shinjiro
岡本信治郎,1933年生於東京,自60年代起即已開始創作漫畫,其作品混合了抽象的幾何圖形和裝飾性的傳統圖案,以繽紛活潑的色彩,彰顯了日本的通俗文化之美。岡本信治郎雖已高齡76歲,卻被列為最具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至今仍積極創作,不斷推陳出新。
本次參展作品〈今弁慶與今牛若〉顯示,藝術家有意將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弁慶與牛若丸」,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再現,並強化卡漫童趣的性格。此作將西方的幾何造型與日本的敘事傳統大膽結合,圖像與文字如萬花筒般交錯變化,呈現了多元的內容和動態的視覺性。
動畫放映室
裡面很多台電視放著不同的短篇動畫作品
柯羅夫
Rolf A. Kluenter
生於1956年的德國藝術家柯羅夫,大學畢業後即轉往尼泊爾旅居長達18年,現定居於上海,信仰佛教,是個長期在 亞洲流浪的歐洲人。他利用錄像、表演、繪畫和裝置等藝術形式,呈現一個鄙棄傳統、摧毀文化、專事於加速城市和社群網絡發展的社會,特別是那些伴隨著網路、 動漫、電玩等虛擬世界所衍生出的情感歸屬問題。
柯羅夫深入觀察上海紙醉金迷、充滿權力與誘惑的社會現象,拍攝了一部以狼哥哥和狐狸妹妹為主角的影片〈粉紅網〉。許 多西洋人到中國來,一開始都是打著非常純潔與正直的旗幟;然而,在進入這個充滿誘惑的城市之後,那面旗幟的意義也漸漸改變,成為一場狼哥哥和狐狸妹妹之間 的曖昧遊戲。
陳志光
Zhi-guang Chen
成長於中國社會經濟變遷最快速的時代,陳志光近年的作品主題以「螞蟻」最引起關注,甚至成為「陳志光」的代名詞。
作品〈遷徙時代〉中,陳志光以永久性的不銹鋼材料,置換螞蟻原有的生物特性,將人們眼中微不足道的螞蟻大軍,放大至 無法忽視的比例,營造一種介於現實與非現實間的效果。作品的展出,藉由視覺經驗的衝擊,改變人們對於穩定空間的既有安全感;除了象徵人類在社會轉型及都市 化中,不斷遷徙勞動的狀態外,也進一步啟發了人與環境的關係思考。對陳志光而言,螞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而螞蟻與人的集體主義又非常相似;透過結 合螞蟻的自然性與不銹鋼的人工屬性,在不斷變遷的世界中,創造出一種「定性」,一種永恆的延續性。
超大螞蟻
漢恩.胡格布里居
Han Hoogerbrugge
對漢恩.胡格布里居而言:「我喜歡神經兮兮的人們,我覺得他們很性感」。胡格布里居的創作始於1998年的〈摩登生活/神經失調系列〉,2002年後便開始陸續創作〈釘子〉系列,兩者皆在探索開發人類的多元情感。
作品〈釘子〉以自身形體為主角原型,發想一系列諷刺當代世俗文化現象的互動裝置,透過衣冠楚楚的男子形象,諷喻社會 的偽善表象,在層層的形象包裝下,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原生欲望衝動;作品同時運用戲謔幽默的手法,誘引觀者潛意識中的不安因子,層層爬梳人類社會及心理 的陰暗面。另一件參展作品〈動物園〉則將動畫同時播映在八面不同的牆上,希望藉由動畫音效相互穿透,透析人性中「見異思遷」的貪婪心態。
這一系列很好玩 只要觸碰螢幕就會有互動 玩了好久
阿尼邦.米特拉
Anirban Mitra
阿尼邦.米特拉的畫作習慣將日常生活情景、印度傳統藝術、宗教、乃至大眾媒體和流行文化,通通融入畫面,在作品中以過份荒謬的安排組合,創造出唐突又富有幽默性的情景。
本次參展的〈昆蟲殺手〉,畫面中含有大量的殺蟲劑、卡漫偶像與廣告意象等在印度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圖像和圖案,藉以探 討印度的現代社會問題,特別是「消費主義」的觀念。作品以殺蟲劑暗喻西方消費物種的「良藥」想像,在滿版的畫面中,雖保有傳統東方畫作的配置,卻又安排西 方現代形象的人物交錯其中;東方傳統神衹偶像與西方卡漫角色的並置,表露出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社會脈絡又不得不面臨全球化與新科技的掙扎洪流。
那索.魯貝
Nasser Lubay
成 長於多元文化交融的菲律賓社會,魯貝的作品嘗試捕捉人類社會中,不同心靈狀態下的共同經驗,進而描繪出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情感與故事。本次參展作品〈重生〉 敘述一個陷入戰爭陰影折磨的男子,在懷抱夢想追尋更美好的人生時,所面臨的心理衝突與恐懼。其充滿想像力與生命力的線條,融入當地文化的傳統意象,轉化成 現代社會流行且熟悉的語彙及圖騰,繽紛地呈現出意欲重生過程中的緒亂與雜想,也對照出夢想與夢境的無限可能
T&T
T&T是由Jiten Thukral和Sumir Tagra搭檔組成的團隊,這兩位印度新生代藝術家,慣以自身的角度當作起點,再從對各階層生活的觀察延伸出發,結合流行文化,創造出和諧的排序與衝突的美感。
本次參展的金屬圓盤畫作〈追夢—感覺〉,藉由各種童玩型的物件搭配藍天白雲的抒情畫面,傳達了一種幸福與懷舊的個人 情感。另一超寬幅畫作〈週末的邂逅〉,充分利用了超級市場中的日常物件組合(各種商品和購物車),製造一種視覺的默劇──畫中的物件是極端寫實的,但劇情 是抽象、開放給觀眾自由想像的;所謂的邂逅,也許只是冷冷的共同在場,也許是情感的激烈撞擊,也許是…。
櫻井理惠子
Rieko Sakurai
櫻井理惠子的畫作,由於在GEISAI上受到民眾的喜愛而開始嶄露頭角。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時,會覺得和時下一般流行的卡漫人物圖像無異;然而,若再深入細察,你就會被那濃縮在藝術家想像世界底層、那股深切而幽暗的情感所吸引。
本次參展的作品〈我想 我想 我想〉,畫中人物的姿態模樣,與文藝復興時代十分流行的小天使畫像極為神似。然而,原本無性的天使,在此成了性別明顯的女孩;在她天真無邪的臉龐上,一雙 如同黑洞般的大眼,彷彿要將觀者連同整個世界,全都吸進去。這雙空洞的眼神,也彷若訴說著自身的經歷:一位落入凡間、跌入現代文明的失落天使。
吉爾.葉夫曼
Gil Yefman
吉爾.葉夫曼的作品總以誇張又不合比例的毛線娃娃組成,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性暗示意象。
本次參展作品〈i_4_n_i〉便是以直截了當的手法創造一隻雌雄同體的娃娃,白色的體液自其身上的性器官不斷流 出;另一件作品〈渴望〉則是自血管流洩出大量破損不堪的內臟器官。兩件作品都採以柔和色調的毛線製作,卻挾帶著破壞性和恐懼感,給人一種不願親近的氛圍。 有趣的是,娃娃在人們的童年裡,往往扮演著朋友或家人的「替代角色」的身分,是吐露私密故事的窗口,但是當娃娃被包裝成極具成人議題時,娃娃和人也跟著環 境成長,蛻變為成人內心世界裡的缺口,需要傾倒內心私密的話語。成人童話的手法,也彷彿在替人們找尋遺失於成長過程中的缺陷與負面情緒,再塑成人形娃娃, 供以訴說。
印巴.史費特
Inbal Shved
印巴.史費特是以色列當代藝術界中,擅長以中國林黛玉式的自我感傷情懷,發展成系列創作的女藝術家。
本次參展的系列作品,描繪一個年輕女子陷溺在虛擬的兩難處境之中,但內心卻極度孤獨、徬徨無助的另一種真實狀態。灰 濛的天空、乾枯的文明之河、無法划動的岩石之船…,明顯都是坐困愁城的符號,而飛鳥所代表的自由與行動,則象徵了女子超脫現實境的慾望;但這一切似乎只能 淪為假想的遊戲,而無法化為決心的行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