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射耳祭-高雄桃源國小

 打耳祭,又名射耳祭、鹿耳祭,是台灣高山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在布農語中稱為malahodaigian,為「射鹿耳」之意 ,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 。約在每年的四、五月間由頭目召集部落裡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祭儀,女性則不能參加 。祭儀的過程會經過獵前槍祭、射耳儀式、分肉與祭骨儀式,以及頌功酒宴等幾個流程,從祭典當中,亦可展現布農族的傳統服飾與音樂特色。


打獵

獵到鹿了









原住民的聲音很好聽

北管-彰化梨春園

南管與北管是台灣民間兩大音樂系統。

南管音樂婉轉悠揚,其主要的樂器以以琵琶為主導搭配洞蕭、三絃及二絃輔助。演奏時,可唱可奏,搭配泉州古腔,演奏時感情豐富。曾獲康熙皇帝賜封「御前清客」的美譽。

北管音樂傳入台灣的時間較南管為晚,大約在乾隆、嘉慶年間,或是更晚。只要從廣東福建傳入台灣,非閩、客語系戲曲皆稱為「北管」。北管的樂器多以打擊樂器為主,曲調高揚激越。如果南管是古時的抒情歌曲,那麼北管應該算是當時的熱門音樂吧,特別在廟會,婚喪喜慶的場合更常被用來當作伴奏的音樂。



南管-鹿港聚英社

本地歌仔-宜蘭壯三新涼樂團

壯三新涼樂團


最早的歌仔戲是"落地戲" 並沒有舞台 最古早的只剩這團而已



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上,「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 聲音。客族由中原地區不斷遷徒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因走過的地方多,客家人便 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 即稱之為「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最重要的功能是宴饗、迎賓與祭祀。而演奏的形態則分為「鼓吹」 與「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其中「鼓吹」又稱為「吹場」,乃以嗩吶為主, 鑼鼓為輔。其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以北管曲牌居多,小部分南管及其他地 方音樂的曲牌。「弦索」也分為兩類,一為絲竹樂器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 容多為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則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 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樂曲,大多是口傳心授的,曲譜只是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譜的 記載非常簡單,稱為「骨譜」,即骨幹的意思。而實際上演奏出來的音樂,除了「板 數」與曲譜相同外,音符的表現則憑藝人本身的才華,高明的藝人會從簡單的樂譜中 作變奏、加花,創出自己的風格。
           
   

北京獅陣-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北方獅:盛行於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稱為「北京獅」,以華僑地區及舞台、特技團之表演居多。
北方獅的由來:北方獅,顧名思義,就是盛行在長江以北地區的一種獅子舞蹈,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有稱為「北京獅」者。它和我們日常所見到的南方獅,不論在外形上、音樂節拍上都有不同,給人另一種風味。
北方獅是美麗多采的民間舞蹈技術,最初是北方盛行,後來因環境之變遷,北方舞獅逐漸遷到南方,南方人士因少見如此精彩特別的舞法,無不嘆為觀止,慢慢便流行起來,普及全國,比較著名的有安徽的青獅、河北保定的雙獅等。兩者都是跟著球人所拿繡球的動律,兩頭獅子或跳躍、或滾地,或搖頭擺尾等,總之必定是兩隻一起舞是為北方獅的特徵。




很華麗的北京獅



很多特技







還有小獅子









滾大球

爬竿

很精彩

客家獅-新竹客家武獅協會

客家庄特有的「客仔獅」也是開口獅的一種,獅頭以木板做成,形狀像個四方形的木盒,所以被稱為「盒仔獅」。表演時用三七鼓樂章,保留了中州古調風格,獅子不易舞弄,舞者必須單手提獅頭,另一隻手托著獅嘴,是一種高難度的舞獅



閉口獅與開口獅的由來: 在台灣,舞獅以新竹分成南北兩獅,俗稱南部獅與北部獅。南部獅流行於台灣南部及西螺一帶,是一種閉口獅(即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北部獅則流行於台灣北部,嘴開很大,因其嘴巴係用敢仔(篩子之台語稱呼)所做成,故又稱敢仔獅。現今由於交通發達,台灣地狹,以及師父的南北教藝,已使得閉口獅與開口獅不再有南北之分,而有互相交流現




被咬住了 哈哈





裡面的這隻紅目猴很活耀

獅身是傳統的客家花布



廣東醒獅陣-廷威醒獅劇團




醒獅:原稱「瑞獅」,後因「瑞」與「睡」之廣東發音相同,方改稱為「醒獅」,以廣東地區最為流行,故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廣東獅
醒獅的由來:廣東舞獅的由來,除了有前所述的清朝乾隆說、廣東武術 館說及廣東佛山獅子退治說外,傳說乾隆下江南遊玩,迷 路走進叢林中,侍從們四處尋找,總尋不到出路,情急之 時,忽有一隻野獸出現,帶領他們走到一座廟前,而後即 消失不見,而到了廟前,侍從們也就找到了出路。
回京之 後,為了感謝此動物,乾隆乃叫隨從們將牠畫出,因牠既 像獅,但又有角,不知如何稱之,因此乃叫「瑞獅」相稱 ,取其長壽、祥瑞的象徵。瑞獅之名,一直沿用到滿清末 年暨民國初年,直至民國十七年,濟南 發生五三慘案,全國發起一股反英、反日的熱潮,這時在 廣東也有大學生的遊行,六月廿三這天,英派駐廣州的印 度人,殺死遊行的學生,引起全體廣東人的抗議。後因「 瑞」與「睡」在廣東語中發音相同,故提出了一口號:「 無睡獅、瑞獅醒覺」,之後就將瑞獅改名為「醒獅」,代 表廣東人已覺醒,希望中國人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故 現今的廣東獅團都以「醒獅團」稱呼。


有梅花樁





第2天的獅王大賽就是要在樁上演出





台灣獅陣-忠義堂民俗文化工作室

台灣獅可分為開口獅與閉口獅,在台灣南部與西螺一帶盛行的是開口獅。

其外型似於竹籠,額多突出,又稱「雞籠獅」。其舞法因不同地區、不同教練

而有很大差異,但主要還是以教練的門派、教法為依據,內容為:分大小門、

瞌獅、睡獅、滾獅、咬腳蝨、咬背蝨、咬股蝨、打四門、踏七星、踩八卦空中

舞獅、吐聯、參神、兩儀、迷獅。

「舞獅」娛樂性極高,逢年過節,尤是在迎神賽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遊藝,所以舞獅
 在早期即很興盛。傳統的獅陣大都由武術館組成,若是一般社團也都要聘請武師來教拳腳功夫,目的是藉以鍛鍊成員的身體。
臺灣的獅陣大概以新竹為界分北部獅與南部獅;北部獅的嘴巴可以啟閉自如,下軋以竹篢製成,所以又叫「篢仔獅」,表演時採高姿勢舞法主要內容有十八節依序是:獅獅、獅咬蚤、睡獅、獅翻身、踏八卦、獅過橋、宰獅、救獅、桌頂功夫、桌頂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體、拜廟、四門到底等項目。




舞獅開嘉年華啦







還爬到觀眾席上

越來越多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