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總動員─從瑪麗亞到羅伯莎士比亞    展到9月23喔 喜歡機器人的朋友別錯過 在國父紀念館

一進來就是機器人的歷史從1324年有了第一張機器人草圖 開始

大都會的瑪莉亞

惑星歷險的露比









《大都會》(德語:Metropolis)是德國知名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所執導的表現主義科幻默片,也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於1927年1月10日於德國柏林首映。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是最昂貴的默片電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項目。的作品之一,於1927年1月10日於德國柏林首映。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是最昂貴的默片電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項目。

本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長達兩小時半 ,德國柏林首映版本長達153分鐘(菲林長度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 ,後由發行商剪輯成約兩小時的版本於德國以及海外上映[1]。不過基於票房收益與政治審查等因素,過去於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為刪除了四分之一內容,片長不一的剪輯版。且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本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難以尋齊,過去雖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會主導的修復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3],經多年發掘及考證後,約四分之一的片段在當時被認為可能永久散佚。同年,本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獻遺產。
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電影博物館中,發現了本片的16米釐版拷貝,並找到其中約23分鐘失落片段畫面。影片經最新數位技術修復,搭配現場演奏原始配樂的147分鐘(長度為3945米)復元版本,於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 ,此版本將已經推出藍光光碟及DVD。

故事設置在2026年,電影完成的100年後,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都住在夢幻般的富麗大廈里,每天過著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會統治者菲達遜(Fredersen)的兒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見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瑪利亞(Maria)時,令他著迷,之後尾隨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業意外,看到工作者們幹活苦況,巨變便開始來臨。
菲達遜發現兒子有異,擔心工人發難,找科學家洛宏(Rotwang)幫忙。瑪利亞在地下城的教堂有很大的影響力,菲達遜要求洛宏製造貌似瑪利亞的機器人,用它來煽惑工人暴動,便可藉口鎮壓。原來洛宏的舊情人凱爾(Hel)是法迪的母親,他一早已做了個凱爾樣貌的機器人,可是洛宏不懷好意,意圖摧毀菲達遜的整個都會作報復。他捉了瑪利亞,把機器人換成瑪利亞的樣子。
法迪知道科學家的詭計,欲充當調停者,可是機器人挑起暴動,工人搗毀機器,導致洪水泛濫。洪水把地下城淹浸機器失靈,於是法迪與瑪利亞千辛萬苦把地下城的小孩救出來。與此同時工人以為他們的孩子困在地下城被淹,憤怒的工人把機器人捉往當作女巫燒死。這時科學家洛宏發了瘋,追著真正的瑪利亞,洛宏與法迪打起上來,洛宏從屋頂上跌斃了。最後,管工帶領工人到教堂,瑪利亞促調停者法迪帶著管工與城主菲達遜一起握手和解,代表智慧與勞動要用心結合起來。

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經典之作,藝術價值非常之高,至今依舊極受推崇。片中犀利的思想性(以馬克思主義為起點,以基督教精神為終點)和壯觀的表現主義布景設計(基於導演對紐約的印象)及特效,還有用人體組成的幾何圖形,使得影片成為德國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作。

本片可謂是科幻電影的類型鼻祖,包括《星際大戰》等著名現代科幻影片,都有許多場景借鑒本片的創意



有部港片 鐵甲無敵瑪利 就是在跟這部片致敬








《我,機器人》(I, Robot) ,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收錄9篇短篇小說。大多原載於1940年到1950年間的美國《超級科學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雜誌和《驚奇科幻小說》雜誌(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書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獨立,卻擁有共同的主題,探討人類與機器人間的道德問題。這些故事結合之後,開創出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浩翰虛構歷史。
串連起這幾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是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股份有限公司(常簡稱為「美國機器人公司」,「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的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Dr. Susan Calvin)博士。在出版短篇集時,艾西莫夫藉由晚年凱文接受專訪,回憶過往如何運用「機器人心理學」(Robopsychology)跟行為失常機器人的接觸。著名的艾氏「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就是在這部短篇集裡初次登場。
這部短篇集的標題跟安多·拜德(Eando Binder)的一篇短篇小說同名,但是兩者並無關係。艾西莫夫本來想取名「靈與鐵」(Mind and Iron),不過出版商反對,改了標題。
此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拍攝為電視劇以及電影,最近一次是由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所主演的同名電影:《I, ROBOT》(中譯為「機械公敵」)。

以撒·艾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他的機器人相關作品和其他機器人相關小說中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是艾西莫夫除「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外另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
第一法則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哈 奪魂鋸



世界上最小機器人

哆拉A夢

鐵皮機器人

當地球停止轉動裡的巨大機器人守衛古特(Gort)

地球末日記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951 / 美國 / 黑白 / 92m
導演: Robert Wise
演員: Michael Rennie, Patricia Neal, Hugh Marlowe, Sam Jaffe, Billy Gray

Michael Rennie 飾演的高智慧外星人來到地球提出廢核武的警告,並願意與人類進行和平交流,但似乎人類不這樣看待他……。

影史上相當重要的科幻片轉捩點里程碑電影!演員表現出色,雖然本片真的已經過時,但 Edmund North 的劇本仍讓人深思。Bernard Herrmann 陰沈的配樂替本片加分不少。女主角呼喚男主角的關鍵句 "Klaatu barada nikto" 也成經典。





在2008年重拍成 當地球停止轉動 ,基努 李維主演

 

LIS太空號的機器人 B9機器人



這是電視劇影集 不是電影版喔


閃電鐵皮機器人

惑星歷險的機器人

惑星歷險 (1956)(Forbidden Planet)
五十年代最著名的科幻片之一。片中的電影特技在今天看來當然已不算什麼,但在四十年前卻具有令人眼界大開的突破性。故事描述在2200年,地球上的太空人登陸一個行星,發現那裏只有劫後餘生的醫生和他的女兒活著。當他們計畫把兩人帶回地球時,卻發現一個神秘的怪物出現,對他們的來訪發動致命攻擊。導演弗雷德.M.威爾科克斯製造出複雜玄紗的未來世界觀,還有一個擬人化的機器演員,比轟動一時的《星球大戰》早先了二十年。沃爾特.皮金與安妮.法蘭西斯飾演的父女則有人性化的表現












NAO機器人 影片說他還可以用來治療自閉症的兒童 會跳舞 說話還會多國語言

Nao,可以跟它對話的機器人






喜歡機器人的可以看這本 新世紀機器人終極百科 貓頭鷹出版 裡面介紹很多喔

他還會現場表現喔 請看以下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